轉貼自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655365
近日,澎湖及基隆的兩艘漁船因撈過界分遭中日查扣的事件,引發不少政治口水,多半認為是「兩岸關係緊張」或是「未維護漁民權益」的問題。但實際上,問題根源還是來自「海洋保育」和「資源永續」。因為當沿近海漁業資源日益枯竭,漁民們就更會抱著僥倖心態越捕越遠,甚至越界,希望能有更多的漁獲,於是日後漁船被扣留事件必將層出不窮。
澎湖漁船被中國扣留要比基隆漁船被日方扣押更嚴重,因為不但越界,而且違反對方伏季休漁的規定,且使用禁止的底拖網漁具。中國的伏季休漁其實是一種很有效的限漁措施,它規定在許多經濟性水產物五月到八月的繁殖期間,全面禁止中國漁船出海捕魚。由於管理嚴格,所以保育成效卓著,從一九九五年起推動迄今已持續有近卅年,也多虧這項限漁措施,緩解了一些中國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的問題。
當中國所管轄海域的魚變多了,自然就會溢出到台灣這邊來,讓台灣的魚類資源可以變多,反之亦然。所以雙方漁民都應該要配合去遵守對方的法令,而非只要遵守自己的法令就好。
但如果遇到所劃設的範圍或邊界有爭議的時候,譬如南沙群島以及釣魚台海域,最好的解決辦法,應該是雙方都能擱置主權爭議,把有爭議的海域共同劃設為又稱為「海洋和平公園」的海洋保護區,以共同保育的「護魚」優先,而非以共同開發去「護漁」為目的。如果雙方都能朝這方面來努力,不但不會再發生漁船渫血或被扣事件,同時也能有助於二○三○年全球海洋保護區必須增加到卅%的卅×卅目標。
由於海洋保育已是國際的潮流和共識,所以這次漁船被扣事件因涉及違反保育,台灣是不可能得到國際友人的聲援和協助。希望大家都能記取教訓,未來政府要加強沿近海漁業的管理,特別是在很容易就會越界的邊界地區。當然海洋保育和永續漁業的宣導教育,及提升漁民守法的精神更是基本。
海保署雖然只能負責非經濟性物種的保育,漁業署負責以食用為主的經濟性水產生物的保育和復育。但海洋生態系是一體的,兩者相互依存,無法區分。如果即將在立法院審查的《海洋保育法草案》能夠儘速完成三讀後,相信未來台灣周邊的海洋生態系會變得更健康,對日益枯竭的漁業資源的復育會更有幫助,也讓漁民朋友們不需要再鋌而走險跑到和他國交界或有爭議的水域去捕魚。
(作者為台灣海洋大學及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