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國際海洋空間規劃權威Charles Ehler先生請益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轄下的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 IOC)於本(2017)年3月15日至17日在法國巴黎UNESCO總部舉行第二屆國際海洋空間規劃大會(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rine/Maritime Spatial Planning)。本次會議邀請全球各大洲約200餘位代表與會,參與者主要以具備海洋空間規劃(MSP)經驗的專家擔任演講人,同時邀請各國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和其他權益關係人參加。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推薦該會理事徐韶良博士參加並獲得大會邀請。這也是UNESCO推動海洋空間規劃工作十餘年來,第一次邀請台灣代表參與討論。

  本次會議主要延續2006年11月8日至10日,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在巴黎總部舉辦了第一屆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工作會議(the 1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arine Spatial Planning)。該次會議規模雖然比較小,只有來自30多個國家約60名專家及政府代表出席討論,但會議成果豐碩,對近十年來海洋治理影響頗大。該工作會議已被公認為「國際海洋空間規劃(MSP)推動的起點」。在當(2006) 年,只有三個國家具有政府正式核定的海洋空間計畫(Marine Spatial Plan),其總面積僅佔各國海洋專屬經濟區(EEZ)總合的0.3%。時至今日,已經有13個國家核定了約佔全球海洋專屬經濟區面積7%的海洋空間計畫,預計在2025年時將有增加到40個國家實施海洋空間計畫,而其核定規劃的海域面積將涵蓋超過全球海洋專屬經濟區的30%。在2006年的會議之後,政府間海洋委員會(UNESCO-IOC)特地編寫了一份會議報告,該報告確定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海洋空間規劃觀念,也出版一份以權益關係人為導向的海洋空間規劃指南,提供各國政府推廣運用。

  由於第一屆工作會議成效良好,特別是在歐盟許多地區具體實踐。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 聯合歐盟委員會(EC)海洋事務和漁業總局(DG-MARE)規劃繼續舉辦本(第2)屆會議,會議目標涵蓋:

  1. 檢視過去十年(2006-2016)世界各地MSP活動的現況和趨勢;
  2. 探討權益關係人參與海洋空間規劃(MSP)過程的經驗與良好案例;
  3. 討論如何運用海洋空間規劃(MSP)以實現相關的全球海洋治理目標,例如生物多樣性目標。
  4. 確定有關跨境合作、生態系統、績效評估、累積影響評估等方法,探討如何運用MSP邁向永續「藍色成長(Blue Growth)」;
  5. 找出設計與實施海洋空間規劃(MSP)及其相關制度性能力發展的最新技術;
  6. 找出未來十年(2017-2027年)海洋空間規劃(MSP)的優先事項,包括如何應用MSP於國家管轄以外的海域。

  目前國際海洋空間規劃工作大致以歐盟進展最快。歐盟委員會(EC)海洋事務和漁業總局(DG-MARE)因為同時主管要求為歐洲海洋空間規劃建立整體架構的歐盟指令(EU Directive) 2014/89,而DG-MARE也確實於過去十年間積極促進波羅的海及北海等區域成功實踐跨境海洋空間規劃工作,並大力資助全球各地推動海洋空間規劃案例,儼然是本次會議的主角。案例分享涵蓋全球各地海域,除歐洲以外,還包括非洲的賽席爾、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美洲的加拿大、墨西哥及亞州的中國、韓國、越南等國家的經驗。可惜的是,並沒有討論到與台灣比較相關的南中國海及東海議題。

  除了報告者依會議進程進行口頭報告外,其他參與人員並可提交研究成果以電子海報形式發表,代表台灣與會的徐博士提交的電子海報論文題目是「Towar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takeholder-oriented MPA Planning Strategies (邁向以權益關係人為導向的海洋保護區規劃策略理論性架構) 」,正與本次會議主題之一--「權益關係人參與(Stakeholder engagement)」討論時,許多人所關心的權益關係人價值衝突與認知差異等基本問題相關。

  徐韶良博士與擔任keynote speaker的Ehler晤談時提及台灣因為參與國際討論的機會比較少,目前除了一部分海域依據國家公園法進行使用分區規劃,大部分的政府部門可能根本還沒有海洋規劃與分區的觀念,更遑論其實施經驗,如何才能追上國際發展? Ehler樂觀表示,「只要政府有管理海洋的決心,社會有分享海洋的共識,趁著現在部門之間還沒有法定計畫的衝突,反而更容易直接建立全面性的海洋空間規劃策略!」從這位國際海洋空間規劃的領航者身上,讓人深切體會面對海洋規劃這複雜而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更必須要具備耐心與信心。

  由於本次會議並無法充分開放給所有有興趣的同好參與,大會特別在會議期間以現場串流(live streaming)方式提供外部參與者實況報導,以促進共同參與會議進行。大會應用網路社交工具推特(Twitter)分享會議的及時訊息,並於會場內利用sli.do作為輔助提問與互動資料即時統計工具,大大提升會議有效性與影響力,可以做為辦理會議的參考。

  本次大會討論議題涵蓋國家海域規劃、區域海洋合作與全球海洋治理等不同空間層次,方法則強調跨界合作、制度性能力發展及權益關係人參與。會議結論尚未正式發表,但大致是強調未來海洋治理不但應該跳脫早期單一部門規劃的思維,落實前次(2006年)會議主軸—基於生態系統的管理,並應進一步發展為海洋空間規劃的全面性策略(overall strategy);大會最後並經過sli.do由與會人士共同票選未來十年海洋空間規劃最優先的事情是:保護我們的海洋。此次會議不論討論議題與結論,均對台灣的海洋治理工作有重大的啟發。